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

公众咨询QQ:800800294 微信号:zszx-114
2011年11月23日11:58 浏览次数:15591

3.学习困难。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同时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很难适应学习生活。他们听不懂课,作业不会做,成绩不好,学习倍感吃力,有度日如年之感。

4.特殊人群中的青少年的辍学。这些儿童包括:(1)异常儿童。如多动症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2)智力障碍儿童。他们由于智力的限制不能与其他初中生一样完成学业,但农村又缺乏特殊教育学校,导致辍学。(3)有天分的儿童。有天分的儿童常常在智力和某一方面超越其他儿童.然而,由于现行体制和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有的则出于自身环境的不适应与排斥,不能充分适应同龄人的正常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因此会导致其出现辍学。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存环境,家庭主要成员(家长或监护人)是孩子觉悟、提高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劣和家庭主要成员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辍学有36.25%的因素是因家庭原因造成的。

1.家庭确有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孩子就学的基本费用。家庭主要成员终日为生计而奔波,既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更没有足够的财力供孩子就学。更有甚者,孩子被认为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强迫其中途退学,帮家庭劳动或经商。并且在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老、少、边、穷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他们生活贫困,处境艰难,无力支付其子女日益上涨的学习、生活费用。因此学生被迫失学。[7]

2.家长文化底蕴不足,就学意识差。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一看到孩子升学无望或成不了什么“家”,就强迫孩子弃学从农、从工、从商,“早工作、早赚钱、早积累”。

3.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孩子每天放学后回到空荡荡的家中,缺乏双向的生活保护和教育扶助,性格孤僻,很少群体观念,稍有疏忽,便流落到社会上。

4.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农村初中尤其是山区初中辍学的男女生比例高达1:1.5以上。多子女家庭中,绝大多数在条件不很充足的情况下,优先保男孩就读。

5.拼搏型家庭。个别家庭的男女家长正值事业中期,忙于工作,没有拿出应有的精力教育孩子,没有很好的履行和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学校环境因素

1.教育学生方法不当,某些教师对后进生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使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有的教师偏爱优秀的学生而嫌弃差生,对待后进生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批评粗暴简单。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排名次,排座位,歧视学生,对差生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加上有个别老师道德修养不好,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变相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大大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都加剧了学生的辍学。

 

  • 公众咨询QQ:800800294 微信号:zszx-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