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
2011年11月23日11:58 浏览次数:15590
2.一些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一些农村初中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很低,由于教师缺乏,有相当多的农村初中只得聘请一些代课教师来充数。教师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平时不注重钻研业务,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仍采用“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模式,讲课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简单生硬,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习难以适应,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加上个别教师缺乏耐心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后进生越来越赶不上优等生,产生厌学情绪。
3.部分农村初中基本上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推行素质教育多是流于形式,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各科老师为了高分数轮番上阵,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给学生不断布置各类练习、补充题、测验题。一些学校干脆把其他的“副科”、自学和课外活动时间全部用在“主科”上,有的学校甚至连节假日都不让学生休息,继续给学生补课,部分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单一枯燥的学习生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许多学生的个性特长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难以实现,没有学习兴趣,必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辍学。
(四)社会环境因素
1.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个体户,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潮已开始在农村蔓延,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现在连大学生都不包分配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上学还有什么用?而且上学要花不少的费用,得不偿失。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些手艺外出打工,做生意。
2.社会招用童工的影响。不少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违法廉价招用童工,加剧了学生的流失。
(五)其它因素
学生群体的诱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其独立的一面,但他们的共性也使一部分学生走在了一起。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之下,初中学生呈现出早熟的特点,这种现象促使他们开始走向某一群体,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探求自我价值。网络媒体对初中学生影响巨大,早熟的心理使他们的行为更趋于成人化,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却远远不够,如对社会生活的好奇,对性知识的渴望,以及与传统观念的对立等,他们的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达不到时代的要求,从而造成师生对立。加上心理上的沟通缺乏灵活的渠道,使本该和谐的师生关系僵化起来,造成师生的对立与冲突,加快了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导致他们走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从中寻求认同。相同的处境使厌学的学生自成一个小群体,当他们看到群体内有人离开了学校,从而摆脱了学校的约束和学习压力,在社会上逍遥自在时,他们也就认定了自己的去向,情非得已地走向辍学。[8]
- 公众咨询QQ:800800294 微信号:zszx-114
- 赛事捷报——祝贺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健2023-08-04
- 黔江区农村经济人才暨统计调查能力提升培训2023-05-29
- 明未来航向 助青春成长——大足区首届高2023-05-12
- 万州区农村电商直播培训班在重庆市万州职业2023-03-20
-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文明维检查指导重庆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