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重庆五一技师学院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能力大赛4个一等奖背后的教育故事
2018年11月08日04:08 浏览次数:7559
点评:
一个人,遇上好老师是幸福的;一个国家,涌现出千千万万的好老师,国家才有希望。现在我们一起来慢慢品读重庆五一技师学院/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第一届全国教师能力大赛4个一等奖获得者。他们是机械类一等奖,何正伟老师;财经商贸类一等奖,张小青老师;电子电工类一等奖,彭春老师;服务类一等奖,徐勇老师。
品读重庆五一技师学院/重庆五一高级及技工学校
第一届全国教师能力大赛4个一等奖背后的教育故事 无言的坚守
日前,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能力大赛落下帷幕,重庆五一技师学院5名参赛教师全部载誉而归,获得4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与全国其他技工院校相比,重庆五一技师学院老师们在此次全国大赛中获得的一等奖最多,整体成绩最好。
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能力大赛就像舞台,有实力、有韧劲、有追求的教师才能奏响动人乐章,而在舞台的背后,更是无数次的历练交织出一刻的闪耀。
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路上,五一技技师学院的教师们砥砺前行,用高效的教育方法、动人的教育情怀去吐故纳新,不断实现自我升华,在陪伴和守望中无言的坚守着育人初心,在新时代撑起技能人才培养的脊梁。
教师故事(一)
荣誉: 机械类一等奖
教师姓名:何正伟
教育心语:做事先做人,技多不压身。
22年与学校“共话成长”
青葱的读书时代,奋进的青年时代,沉淀的中年时代,今年36岁的何正伟从1997年到现在,他的每一个快乐时代都与五一技技师学院息息相关。
作为五一技技师学院第一届大专学生进校入读,何正伟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实现了留校,从实习教师到优秀教师,再到如今获得全国技工院校教师技能大赛机械类一等奖,何正伟在过去22年里,见证了五一技技师学院的发展,而学校也携着他一起成长到更郁郁葱葱、开花结果的阶段。
全情投入,汲取团队力量奔赴赛场
回首参赛的历程,何正伟最想说的是与学校、与团队的故事。
对于何正伟来讲能够参加此次高规格的比赛,离不开市人力社保局为他们一线教师所搭建的这样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展示风采的平台。而要在这个舞台上发光发亮,何正伟认为和学校以及团队的力量是密不可分的。
他还记得,在备赛、比赛过程中,学校教务科全体工作人员牺牲休息时间与他并肩作战,全方位为他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比赛提供了保证。学校的领导不仅全程为他指导战略战术以及赛前心里辅导,还多次邀请专家进校贴身指导,及时解决了很多难题。
没有团队教师和学生的协同配合就没有这份荣誉。何正伟这样认为。
回忆起赛前的很多个夜晚,何正伟所在团队中的教师们舍弃休息时间,抛开家庭生活,与他一起逐字逐句地修改教学设计、审核视频细节、完善说课PPT、反复训练说课技巧。电脑里留存的60多份需提交资料的修改记录,正是他们共同努力拼搏的见证。
创新实践,一体化教学领舞人才培养
短短4个月稍纵即逝,但何正伟的成长经历却添厚了不少,特别是在一体化教学上,何正伟所收获的足以进一步提升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早在2012年,何正伟就被学校派往广东三向职业培训学院参加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师资培训,那是他第一次接触一体化教学,那个时候,更多的是迷茫和无措。时隔两年,学校再次推荐他前往河北承德技师学院参加一体化教师高技能人才培训。这一次的培训,使何正伟真正步入了一体化教学的大门,他开始深刻理解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对于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有了方向和目标。
这些年来何正伟一直认真理解消化着一体化教学这一理念,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运用,最后生成了适合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次比赛,何正伟对一体化教学的理解和运用再上台阶。
为了设计好能体现一体化教学的优质课,他从教学方案的设计,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过程的控制,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以及各类教学软件、平台的使用,都考虑再三,碰到不懂的就查、就问,碰到不会的就学习。
可以说整个过程参赛就是推动一体化教学走向深入实践的过程。
传道受业,教会学生先做人再做事
何正伟是五一技技师学院的第一批大专学生(1997级,重庆第一批高级技工),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取得留校资格,成为了五一技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五一技技师学院培养了他,他也把青春奉献给了五一技技师学院。
在这个历程中,何正伟形成了这样的教育观念:面对素养和成绩参差不齐的孩子,教育者首先要做的事是教他们做人。
犹记得初入职场的时候,何正伟没有任何经历,当时的他选择学习老教师们的方法,在技术培训上严格要求学生。尽管这样的方式也很受用,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些“弊端”,诸如学生思想迷茫、行为习惯较差等等。特别当上了班主任之后,何正伟发现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问题,于是他开始探索着“以德树人”之路。
何正伟总是以朋友的身份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经常为学生上“思想课”,通过自己和身边的鲜活案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来学校,来了做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变得不再迷茫,甚至很多学生渐渐懂得了“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何正伟还时常“麻烦”教过的毕业生录制一些视频,让他们来讲一些“技能改变人生”的故事来勉励现在的学生。在何正伟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几年的孩子都是00后了,何正伟觉得他们的见识很广,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于是他也不断转变,尽可能的融入他们的世界,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引导成长,特别是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把优点放大树立自信。
而在日常的教学中,何正伟所教的机械类专业在实际操作中多少会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时候感到有些枯燥。为了提升他们的兴趣,何正伟会对课堂环节做调整,例如会开设“小工艺品”制作环节,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传道授业解惑,育德育智育人。
对何正伟来说,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激励和鼓舞。他说,这次获奖只是一个起点,还要将这份荣誉化作以后从教的动力,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奏响以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的教学凯歌,用和煦的师德春风去抚慰学生稚嫩的灵魂,为培养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出贡献。
教师故事(二)
荣誉:财经商贸类一等奖
教师姓名:张小青
教育心语:教育是有良知的守望,要懂得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成长。
走向冠军的路没有捷径
无论哪一个赛场,只要有竞争,就一定是残酷的。
2018年9月21日,这对很多人来讲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但于张小青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她获得了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财经商贸类一等奖,是任教以来所获的最高荣誉。
直到今天,回想起那个时刻张小青依然激动不已。她感慨地说,比赛就是磨砺,是理智与情感的磨砺,是体力与脑力的磨砺,是信心与意志的磨砺。
一份荣誉证书并没有多重,却承载着了很多汗水。从备赛到市赛再到国赛,通往冠军的路没有任何捷径,一路披荆斩棘才能走向远方。
把“我行吗”变为“我能行”
和很多参赛教师不一样,备赛还没开始,困难就摆在了张小青面前。
今年5月接到比赛通知的时候,张小青第一反应是“我行吗”。彼时的她正面临着儿子刚刚断奶,女儿才上幼儿园的生活状况,再加上压在身上的教学任务,张小青的心情是既高兴又胆怯。面对“我行吗”这样的自我质疑,张小青也打起了退堂鼓,好在领导、同事和家人积极为她打气,让她决定全力以赴。
决心下定,张小青内心的那句“我行吗”变为了“我能行”。
在备赛阶段,五一技技师学院专门成立了团队,大家一起进行无数次探讨、推翻、磨合,每个人都在风暴里探索,从初稿、定稿、视频到说课PPT,整个团队一起承受着磨砺,不断打磨和推敲,让思维不断碰撞激发出火花。
整整四个月时间里,张小青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通常是离家时往往孩子们还在睡觉,回家时他们又已经睡着。
一个加班备赛日,电话响了,女儿委屈的声音问着张小青:“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好想你,弟弟也好想你……”她心酸地流泪了,也想放下手里的一切回到孩子们身边。但当她看到屏幕上的课件和满桌子的教学设计时,张小青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能做的就是坚持。
坚定信念,向着远方冲刺
在备赛的过程中,张小青自我加压,她坚信要着“要做就尽自己最大努力最大最好”。在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身体疲惫之下,张小青的身体开始吃不消了,特别是反反复复的说课让她嗓子发炎,但意志坚强的她选择了见效最快的药物,依然坚守在备赛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市赛财经商贸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后,张小青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小青在学校在家里甚至在公交车上在走路间隙,都在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说课稿,力求做到现场说课与PPT播放无缝对接。学校为了让她有更大的提高,组织各种演练和专家培训指导,为冲刺再助推一把力。
9月21日,张小青登上了国赛的讲台,从容地发挥着实力,最终收获肯定摘得财经商贸类一等奖。在拿奖的那一刻,先前的疲惫、彷徨、苦累都荡然无存。盈眶的热泪里,她看到的是领导的亲切关怀、团队的无私协作、家人的倾情支持,还有自己的全力付出。
比赛虽然已落下帷幕,但张小青更加明白,无论前路还有多少的磨砺,都不能忘记职教人在弘扬工匠精神中的历史使命,还需秉承学校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优秀传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学院的教育教学教改事业之中砥砺前行。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2011年作为外聘教师刚到五一技技师学院的张小青并没有想到今天自己可以走到这一步。其实,荣誉并不会眷顾幸运儿,而是眷顾那些真正为教育付出的人。
虽然是外聘教师,张小青并没有受到“区别对待”,五一技技师学院一直把她当做“自己人”给与最好的教学资源配置,同时在培训上也开设了多种渠道,这样的平台成为了张小青作成长最重要的“温床”。
或许是因为来自企业,在日常的教学中,张小青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商务谈判课”上,张小青就会融入各类课堂展示活动,并引导学生对活动自主策划、筹备、展示,而她只是起辅导作用。这样以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对学习更有兴趣不说,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牢固了。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张小青一直这样认为。因此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不会觉得无聊没劲,反而是积极探讨、思考、交流。
除了教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之外,张小青还同样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里状态。曾经张小青班上一名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甚至比不上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于是自暴自弃甚至向她提出了退学。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小青反复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并提出让学生暂时休息调整状态后再回来上学的方法。后来这名学生非常感谢她,感谢她没有在最难捱的时候放弃他,并帮助他走回了学习的道路。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实例让张小青看到了一点,作为技工院校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固然重要,但懂得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同样很重要。
我们常常说教师要有师德,这就是师德,这种师德既是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同时也是在每个平淡的日子和学生一起走过。
教师故事(三)
荣誉:电子电工类一等奖
教师姓名:彭春
教育心语: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90后教师的热情与理性
彭春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90后教师,年轻的她在生活和工作中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但因为身兼育人的责任,也令她有着不一样的理性。
“跃动时如火星,恬静时如水影”,热情与理性交织下的这名90后教师,在短短的教书生涯中便取得了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电子电工类一等奖的好成绩,为她的奋进青春标注了新的内涵与动能。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大熔炉,教育是道德修炼的淬炼场。在彭春看来,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使人才拥有健美的品德,就必须首先让自己成长为一颗大树。从一颗幼苗到一颗大树的过程,就是彭春的人生。
生命的底色因大赛而更生动
当一等奖名单上出现“彭春”二字时,她自己也不敢相信,但荣誉却实实在在的落在了这90后教师身上。
回顾这半年彭春是百感交集。她还记得今年5月第一次被学校确定参赛并作为主讲人时的那种激动心情。由于此次比赛是第一届全国赛,没有先例可循难度可以说是相当大,作为主讲人的她也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在之后的备赛阶段里,她和团队中的教师们拼尽全力备赛,几乎每个周末都没有休息过。而学校也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他们的备赛需求,聘请专家为他们剖析一体化课程、专项辅导教学设计,并安排专人负责教学视频拍摄,安排专人负责后勤保障。在每一个加班的夜里,领导和团队教师们都从未掉过线。
7月25日,彭春参加了市级争夺赛,在这次比赛中她顺利突出重围,成为了决战国赛的选手。历时152天,彭春觉得过去的每一天都历历在目、收获满满。
当拿到奖项的那一刻,彭春内心更多的是感激之情,她感激学校和系部为她创造的条件,感激同事们为她分担任务排忧解难,特别是彭春的4位队友,在她迷茫和困惑的时候当良师益友,陪伴她打磨出最好的作品,让她最终能够在赛场上更从容地展示教学水平。
彭春用出色的表现证实了一等奖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肯拼搏肯付出,就一定能够有收获,而彭春的生命也因此而“加码”变得更加生动。
当追梦人踏上梦想的讲台
彭春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所以在读大学时她毫不犹豫的报考了师范院校。2012年大学毕业后,她得到五一技技师学院抛出的橄榄枝,踏上了三尺讲台。
要成为一名教师或许不难,但真正踏上梦想中的讲台上时,彭春才知道,追逐梦想才刚刚开始。
在这6年里,彭春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甚至自费学习主持人与演讲说话技巧,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在这期间她还攻读研究生,并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同时还参加技工院校教师技能大赛获重庆市三等奖,撰写的专业教材获重庆市一等奖。在这6年里,她不仅是一名科任教师,还担任了电气装置项目KNX模块教练,担任电子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楼宇自动化等班级的班主任。
年轻就是拼,爱拼才会赢。彭春的梦想逐渐开花。
时髦教师将创新进行到底
或许是因为90后教师的缘故,彭春在学生心目中更像一个可亲的大姐姐。很多学生喜欢的东西例如抖音短视频等,都常常会结合教学内容出现在彭春的课堂上,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很时髦,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时代在不断进步,彭春觉得创新才是前进的动力。
就像她会把学生喜欢的东西、关注的新闻、生活的趣事等带进课堂一样,在教学方法中她始终追求着创新。比如在电路图的设计上,她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从最简单的画起,一步一步上台阶找到自信。又如针对一些理论成绩不好但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她也会为他们量身定制一些学习方法。
要会用好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自己先不断学习成长起来。
在这样的信念下,彭春始终注重自我提升,首先要让自己做到更好,能够去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特别是通过这次比赛,彭春对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把此次所学带进课堂,应用到每一次教学中,为学校一体化教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虽然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但彭春坦言还是有深深的危机感,特别是当她看到了更多优秀同仁之后更觉得原地踏步就相当于在退步。谈到今后的工作,彭春说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学习,做一名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学校满意的好教师。
梦想逐渐开花,这名要将创新进行到底的教师正在踏歌而行。
教师故事(四)
荣誉:服务类一等奖
教师姓名:徐勇
教育心语: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承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是我的终身使命。
“剪”出人生新高度
对来日方长的青年来说,奋斗与回报是人生的关键词。
对循循善诱的教师来说,付出与挑战是人生的关键帧。
曾经的徐勇是发型创作室的技术总监,她的一双巧手让无数客户赞誉有加,后来她成为了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金牌教练,连续3届带着学生征战世赛获得极高荣誉,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发型之美。
如今她作为五一技技师学院的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在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荣获服务类“一等奖”,再一次证实了非凡实力。
一路走来徐勇的境界日益宽广,因为她明白无论是美发师的职业还是教师的职业,都需要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才能“剪”出人生的新高度。
挑战自我从来不易,但却生机盎然
今年5月,徐勇决定参加第一届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虽然此前已经历了世界技能大赛的历练,但这次她成为了赛场上的“主角”。
压力随之而来,但同时徐勇也把参赛看做一次意义非凡的挑战。
本着一切从零开始的决心,她从最基础的教学理念开始补习,和团队一起研讨教育教学规律,专研比赛技术文件,学校也邀请到全国知名专家位她进行专项指导。她自己都数不清赛前多少个夜晚还在和团队一遍遍地研讨比赛技术文件,修改教学设计,有时候回到家中已是深夜2点。即使是在白天,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她还在校领导、团队的陪伴下,一遍遍地模拟演练,练了改、改了练。
在这期间,徐勇还担任着第45届世赛美发项目重庆市集训基地教练的角色,在教练和参赛者的身份中不停切换,做到了指导大赛和参加大赛两不误。
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徐勇身上。
从开始的跌跌撞撞,到中途的不断追赶,再到临近参赛时的全力冲刺,娇小的徐勇越战越勇,以坚韧、勇气、不服输的斗志不断超越,最终摘得一等奖,为教师生涯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赛时还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徐勇说,当天说课时由于设备问题导致了视频没有声音,还好临危不乱及时处理了,没有影响说课效果。
其实这样的应变能力,也折射出徐勇如今的沉稳和自信。
从发型师到教师,从顾客追捧到学生喜爱
2004年,徐勇踏入美发行业。凭着对美发行业的热爱,她不断专研,精益求精,全力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成为何先泽发型创作室的技术总监。
她曾代表重庆参加中国技能大赛——第十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荣获第5名,还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称号。因为手巧,审美水平又高,徐勇有了一批非常喜欢她的忠实顾客。
2012年,徐勇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被五一技技师学院聘为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实训教师。学生不是顾客,怎样才能当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这6年来,徐勇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教育答卷。
初为人师的她对教学教法理解还不是很深刻,运用的也不够娴熟,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参加重庆市职工教育协会举办的职业教育专家讲座,向重庆市技工院校教育专家请教,向同事、向老教师学习,实训教学水平迅速提升。
为了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熟练技能,徐勇积极组织学生进社区、进街道,为市民义务剪发。渐渐地,学生越来越信任徐勇,更让他们感慨的是,这名老师还会用自己的关系为他们提供就业上岗的机会。
徐勇对教育教学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现在的她正在积极实践一体化教改,探索着将世赛美发项目的成果转化到日常教学中,并和同事一起编制了世赛美发项目培训包,迈入了成长的新高度。
为美发行业高水平发展“献力”
与世界技能大赛结缘后,徐勇的能力更是突飞猛进。
作为美发行业的优秀技能人才,徐勇被聘为第42、43、44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教练。在首席专家吉正龙大师的带领下,徐勇和团队仔细研究世赛技术标准,长期和首席专家多娜保持技术交流,倾尽心力设计大赛作品。
为了琢磨作品的一个细节,徐勇可以连续一周不回家,守在集训基地,和选手一起住,一起吃,一起探讨。为了让选手能够快速适应国外比赛,徐勇会陪着选手做倒时差训练,把训练的任务全部放在夜晚。为了让学生的本领扎实过硬,她一向严格要求,达不到标准绝不停下。
也正因为如此,徐勇及其所在的团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选手,连续三届在世赛美发项目中获得金牌1枚、银牌1枚、优胜奖1个,为中国实现世赛金牌零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五一技技师学院的选手还获得过亚洲发型化妆大赛冠军2个,大洋洲挑战赛冠军1名,全国技能大赛冠军2个。
如今徐勇还被聘为重庆市技能鉴定专家,承担着国家考评员、高级技师和技师的培训与鉴定工作,为重庆乃至全国美发行业高水平发展做出了努力。
其实生活中的徐勇是一个爱美的人,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广泛的吸收全世界关于美发、造型等时尚讯息。在她看来,美发本来就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职业,如今当美发教师更是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教出更有综合能力的学生,才能和他们一起为大众创造出更多“发丝上的美好”。
更多公益免费信息,扫一扫
免费公众咨询QQ: 800004792 微信号:zszx-114
- 公众咨询QQ:800800294 微信号:zszx-114
- 重庆市能源工业技师学院科能高级技工学校22024-03-17
- 重庆五一技师学院网上游巴南新校区校园风光2019-11-05
- 重庆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建筑技师学院展台2018-01-30
- 重庆知行卫生学校展台2017-03-07
- 重庆五一技师学院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三大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