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点评
2012年12月28日06:17 浏览次数:18522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预期,未来10年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推动,我国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可以肯定,未来我国旅游业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很大,发展空间很大。目前,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1.5次的目标,而发达国家如美、日、韩等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我们预测,未来10年内我国旅游业有如下突出趋势:
第一,旅游大众化特征更加明朗,旅游参与人数持续扩大,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不断增加,旅游消费预期会得到极大释放,旅游参与者规模必然迅速扩大。按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有关专家的意见,折算成现价一个三口之家税前年收入在6~20万元之间,可视为中等收入家庭。我们期望,通过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我国城乡中等收入家庭达到60%以上,其中城镇家庭达到80%,农村家庭达到40%。另据预测,届时的人口规模为14.5亿人。据此匡算,我国中等收入人数约8.7亿人,加上高收入人群,总量应该在10亿人以上。假定中等收入及以上家庭人均每年出游3.5次(欧美发达国家现阶段年人均出游7次),则其全年旅游为35亿人次。再假定低收入家庭人均每年出游1次,则其全年旅游总量为4.5亿人次。两项合计,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及出境旅游总计约每年32.3亿人次。再加上入境旅游假定为3亿人次(2010年为1.34亿人次),比较保守地预测,我国每年旅游总规模也在42亿人次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几无悬念。
第二,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很可能超越中国制造业。理论界普遍认为,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其中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又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另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4.2个相关行业就业机会。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占全国GDP的8%。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占GDP的8%,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作为世界工厂,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的低端末端,缺乏高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以付出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巨大成本代价,来获取微薄的加工制造费。但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其间却并没有很大的技术差距,这就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可能会超越制造业,直接参与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
第三,旅游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强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快速提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保障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的结构将会快速升级,从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向更多方面扩展,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从基本需求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一是从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总额来看,预计每年增长10%左右应当是没有问题,据此推算,到2020年,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总额可从目前的600元提高到1600元。人们外出旅游将要求吃得好、住得好、乘坐相对舒适交通工具,并会进行一定规模的旅游购物。二是从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消费市场成长性及份额来看,它们都会相应地获得较快发展,但国内旅游市场的成长性最好,逐渐会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主体。国内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会日趋完善,旅行社的数量将增长,饭店业高中低档的比重基本平衡,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但由于我国旅游者人数庞大,旅游交通紧张、服务更不上的局面仍将存在,特别是在热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三是从旅游的时空变化来看,空间上人们的旅行路线将由中短途(学术界尚没有公认的划分标准。本文设定:以半径300公里以下为短途旅游,300至600公里为中途旅游,600公里以上为长途旅游)向中长途发展,飞机、高铁等快速交通工具将成为首选;时间上由短期旅游(本文设定:3天以下为短期旅游,3至7天为中期旅游,7天以上为长期旅游)向中长期旅游发展。四是从旅游的组织化程度来看,未来团体旅游和自助旅游是同时并存的两个重要方向,但产品多样、收费合理、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团体旅游业务会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高品质的旅游必然是省钱、省心、舒适的团体旅游。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旅游市场体系逐步健全,逐步从观光型旅游转向复合型旅游。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正面临一个整体转型问题。到现在为止,旅游市场体系的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就是观光型旅游“一枝独秀”,无论是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观光型旅游都占主体地位。但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复合型的旅游市场体系正在快速形成,这个体系包括观光、休闲、商务旅游三大传统项目,还要加上特色(种)旅游,共四个板块,它们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一是未来10年,观光旅游仍将会保持第一位的市场份额。大众化旅游的第一步,必然是观光型旅游。二是休闲度假旅游将迅速崛起,成为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首选。尤其是自助休闲旅游将会成为时尚。传统的旅行社服务,给人们留下了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等负面印象。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酒店预订越来越网络化,自助旅游者也会越来越多。三是商务旅游的分量会越来越重。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商务大军有4000万人,以每人每年平均出行3次计,全国全年的商务旅游人次在1.2亿人次左右,今后每年都将以数百万人次的速度在递增。四是特色旅游逐渐兴起。特色旅游包括产业旅游、红色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旅游等。其中,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森林旅游、扶贫旅游等产业旅游比较有前途。农业旅游方面,“农家乐”、“农业观光采摘”和“乡村旅游”今后依旧会红红火火。工业旅游方面,蒸汽机车游、矿井游、油田游、陶都游、汽车城游等也会有所发展。
- 公众咨询QQ:800800294 微信号:zszx-114
- 重庆市能源工业技师学院科能高级技工学校22024-03-17
- 女生常选专业排名介绍精华版2016-04-01
- 男生常选专业排名介绍精华版2016-04-01
- 重庆建筑技师学院建筑工匠学院2024年招2024-03-24
- 重庆机械技师学院机械高级技工学校20242024-03-17